時間:2014-10-13 11:27:00來源:yinhecms 點擊:0
企業信心的增強、國際市場需求改善和改革紅利使我國外貿呈現逐季好轉的態勢,這種好的態勢在第四季度還會延續——
海關總署10月中旬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19.4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1.8%,外貿形勢逐季好轉。
外貿逐季好轉的態勢能否延續?全年外貿將會怎樣?
三“強”看信心
數據:一季度,我國進出口值為5.9萬億元,下降3.8%;二季度進出口值為6.5萬億元,增長1.8%;三季度進出口值為7萬億元,增長7.2%。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呈現了逐季好轉的態勢。原因初步分析主要體現在三個‘強’字上。”在國務院新聞辦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指出。
直面一季度外貿下降的現實,今年5月份,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支持外貿穩定增長若干意見》,隨后海關總署和國務院的其他部委先后出臺了配套措施,各地也紛紛出臺了實施的方案。“國家微刺激政策的密集出臺,改革效應的釋放,國內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在合理的區間。企業信心不斷增強,這是第一個‘強’。”鄭躍聲說。
第二個“強”來自外部,世界主要經濟體復蘇回穩,外部市場需求有所增強。美國二季度GDP的年化增長達到4.6%,創了10個季度的新高。同時,發達市場的復蘇勢頭也在逐步傳導到一些新興市場,帶動我國市場的需求明顯改善。9月份,我國出口增長了15.1%,其中對歐盟、美國、東盟分別拉動出口增長2.2、1.9和1.5個百分點。
第三個“強”來自通關改革的紅利不斷釋放,推動外貿增長逐漸增強。今年7月1日,我國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零售出口統一版本通關系統正式上線運行;8月1日,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合作的“三個一”模式全面實行;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經過一年的運行,平均通關時間自由貿易區內比自由貿易區外減少了40%左右。
三“弱”看壓力
調查:據海關總署對3000家企業月度跟蹤調查反映,每個月都有65%左右的企業反映生產的綜合成本在持續上升。
“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所削弱。制造業向東南亞等周邊國家轉移在加快,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在歐美日等主要市場的份額持續下降。”鄭躍聲指出。
近年來,隨著我國各地最低工資標準的連續上漲,勞動力、融資、土地等企業綜合經營成本在持續上升,資源環境的約束也在不斷加大,我國傳統產業競爭優勢在出口上表現為有所削弱。
鄭躍聲認為,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為了提振本國的國內經濟,擴大就業,加快了部分制造業向國內回流的速度,相應地,對我國相關產業制造業的投資在降溫。今年的前8個月,我國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下降約為15.7%,其中七八月份分別大幅下滑了17.8%和29.1%,是連續15個月同比下滑。而我國的出口有將近一半是外商投資企業創造的,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的下降對我國的出口將形成中期制約。
另外,今年以來,全球鐵礦石、原油、銅、大豆等大宗商品出現供過于求,價格持續下跌。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總體進口價格水平同比下跌了2.6%,月度進口價格已經連續31個月同比下跌。大宗商品進口價格均價的下跌,有利于改善我國的貿易條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當期進口值的增速。
新常態下看增長
預期:9月底,世界貿易組織剛剛下調了今年全球貿易增長的最新預期數據。世界貿易組織預期,2014年全球貿易增長約為3.1%,這個預期較4月份預測的4.7%降低了1.6個百分點。
“年初全年外貿的增長目標確定為7.5%左右。從三個季度情況來看,要實現全年7.5%的增長目標,任務確實十分艱巨。”鄭躍聲說,“但是我要強調的是,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常態,外貿已經從高速增長的階段進入到了中高速增長的階段。除了關注外貿發展的速度以外,要更加關注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全球貿易增長最新預期降低,而地緣政治、大國關系的博弈等風險,也可能影響我國外貿的進一步走勢。但企業信心的增強、國際市場需求改善和改革紅利對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作用的增強,特別是外貿穩增長的政策引導,使我國外貿呈現逐季好轉的態勢。“這種好的態勢,我預計第四季度還會延續,特別是在出口方面。我們預判,今年第四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的形勢將會繼續好轉。”鄭躍聲說。
海關總署剛剛發布的9月份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43.3%,較8月份提升了1.4%。三季度的平均指數為42.6%,較一季度的41.6%和二季度的42.1%分別上升1和0.5個百分點,這預示著年底的外貿出口壓力將略有減輕。
上一篇:中國鋼鐵白菜價轉向出口
下一篇:全球經濟疲軟拖累外貿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