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給實體經濟注入新活力
時間:2015-04-17 08:55:00來源:未知 點擊:0
作為十八大之后的三大倡議之首,“一帶一路”順應了中國與歐洲亞洲周邊國家的多樣性。概括來看,這一規劃可能綻放的產業生長點異常多樣,至少包括文化、旅游、物流、信息等等。凡事有主有次、有重有輕,這其中,屬實體經濟、實體產業最為關鍵??梢哉f,能不能滿足利益相關方對實業的種種渴求,從而謀求各方共贏、共增長的結果,攸關這一規劃的成敗。
一般的道理,實業是興國之本。文化、金融、包括風景秀美怡人的旅游業,往往都是錦上添花的行當,也都不可或缺。但,從“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發展階段來看,基礎設施行業及其上下游,諸如電力電網、公路鐵路、民航機場,及與民生相關的建筑、鋼鐵、水泥等,較為緊迫,各方的互補性也較強。實事求是地講,這些實打實的“器物合作”,繞不開也推不掉。
并且,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中國來說,實業的意義更加重要。當前,與實體行業關系密切的工業增加值等指標,均呈一定的回落態勢。雖在合理區間,但也不可掉以輕心。一方面,成熟的生產能力可以滿足后發國家的需要;另一方面,民族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將進一步發展壯大。應當說,中國經濟能不能平穩地駛入新常態,關鍵不在別的,就在實體產業的破繭成蝶、自我革新。
實業是經濟之魂魄。以往,一些國家和地區在轉型中節奏失衡,過度依賴非生產性服務業,造成經濟的空心化,結果不僅墜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且抗干擾能力極差,一有風吹草動就難以自愈,淪為國際資本避險的犧牲品。前有車,后有轍,吸取這些經驗教訓,就要堅持以我為主、以實業為主,讓信貸資金流向實體企業,讓虛擬經濟老老實實地為實體經濟服務,不玩資本游戲的貓膩。
欣慰的是,國內政府與企業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金融方面,比如中國建設銀行就強調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哪里有重大建設,哪里就有建設銀行”,以此為標準構建“一帶一路”金融大動脈,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真正提供“跟得上”的優質金融服務。而對地方政府來說,結合自身實際的助推實業,也是即將唱響的主旋律。比如,河北便發揮比較優勢,推動鋼鐵、水泥、玻璃等優勢產業走出去;比如云南,橋頭堡的作用正在綜合交通、電力、信息和倉儲物流上……
無論經濟形態如何變化,無論經濟形勢如何波動,扎扎實實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一帶一路”相關方,必須面對的首要議題。我們深信,有亞投行的助力,有產業結構升級的助推,“一帶一路”規劃的制高點上,鐫刻的必將是實業的興盛、繁榮與智慧。
上一篇:一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5.54萬億 順差擴大6.1倍
下一篇:前4月中國外貿進出口下降 出口降幅明顯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