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1-11 14:30:00來源:未知 點擊:0
2017年,全球經濟增速止跌回升,國際貿易實現恢復性增長,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趨穩,采掘業在全球經濟中“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凸顯。全球CPI低位徘徊,但資產價格不斷上揚,失業率普遍降低,結構性矛盾依舊突出。預計2017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達到3.6%,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展望2018年,傳統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會弱化,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可能進一步受阻,價格上漲對全球貿易的積極效應降低,全球貨幣政策正常化步伐加快,資產價格存在逆轉的可能。預計2018年世界經濟增速為3.6%,與2017年基本持平,但需高度警惕資產價格變化帶來的系列風險。
程偉力
1.全球經濟增速止跌回升,主要經濟體實現同步增長
2009年全球經濟出現衰退,在各國經濟政策的刺激下,2010年快速反彈,當年增速達到5.4%,隨后經濟增速呈現逐年下滑趨勢,只有在2014年出現小幅反彈,2016年下降到3.2%。但自2017年以來,世界經濟增速結束了持續多年下滑趨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17年全年增速將達到3.6%,比上年高出0.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經合組織(OECD)的研究指出,該組織追蹤的2017年245個國家經濟將全部實現增長,其中有33個國家經濟增速將超過2016年,這是2007年以來所有被調查國家首次全部實現正增長。
從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2017年美國、日本和歐洲三大經濟體復蘇態勢良好。作為最大的經濟體,美國經濟逐季走高,2017年前三季度當季GDP折年數同比分別增長2%、2.2%和2.3%,預計全年增長2.2%, 比2016年高出0.5個百分點。2017年前三個季度日本經濟增速分別為1.5%和1.6%和2.1%,均超市場預期。2017年一季度歐元區GDP增速高達2.7%,為過去6年來最好水平,二三季度分別增長1.8%和2.3%,預計全年增長2.1%,比2016年高出0.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在推動世界經濟增長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俄羅斯和巴西等國經濟表現出較強的韌性,2017年并沒有出現金融及國家主權債務危機,反而走出衰退,開啟了復蘇步伐。IMF預計,2017年俄羅斯和巴西經濟將分別增長1.8%和0.7%, 2016年俄羅斯和巴西經濟分別下降了0.2%與3.6%。受此影響,獨聯體國家以及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經濟增速均有所回升。受益于歐洲經濟的復蘇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影響,歐洲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也呈現加速增長態勢,IMF預計2017年該地區經濟增長4.5%,比2016年高1.1個百分點。
2.國際貿易實現恢復性增長,各國經濟繼續從全球化中受益
2012年以來,全球貨物與服務貿易呈現低速增長態勢。需要指出的是,IMF統計的這一增速是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如果考慮價格因素,全球貿易最近兩年應該是持續負增長。以現價計算,2014年至2016年,美國商品和服務貿易額分別為5.24萬億、5.03萬億和4.92萬億美元, 2015和2016年同比增速分別下滑4.1%和2.1%。同樣,以現價計算,2015和2016年日本貿易總額也分別下降了1.7%和6.8%。
不過,自2016年四季度以來,主要經濟體貿易出現了同步復蘇現象,2017年大多數國家都出現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IMF預計2017年全年商品和服務貿易將增長4.2%,創下2012年以來最好水平。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價格上漲因素;二是經濟復蘇與貿易繁榮的相互促進。
以美國為例,2017年前三個月當月石油和石油制品進口價格指數同比分別上漲60%、74%和53%,之后雖有所下滑,但9月份仍高達21.4%。除了石油之外,其他進口商品的價格也由持續下跌轉向穩步上漲。2014年12月份以來,美國剔除石油和石油制品的商品進口價格指數持續24個月同比下降,直到2016年12月才實現上漲。2017年以來,這一指數始終保持上漲的態勢,2017年9月份同比上漲1.2%,而前兩年同期分別下降3.2%和0.6%。
IMF之前的研究表明,全球貿易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疲軟。同樣,2017年全球貿易的繁榮主要源于經濟復蘇。經濟復蘇和貿易繁榮相互促進,石油和大宗商品貿易的繁榮自然會促進相關行業的生產和投資,資源輸出國出口收入的增長也會增強對全球資本品、消費品及服務的進口能力,從而拉動全球經濟增長。因而,不論是資源輸出國還是進口國都能從貿易繁榮和經濟全球化中受益。
3.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趨穩,采掘業在全球經濟中“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凸顯
2016年初,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急劇下滑,國際原油價格一度跌破每桶30美元。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下滑,拖累了全球經濟增長。在現代經濟中,以原油為代表的采掘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很低,但其影響不可小覷,石油在全球經濟穩定中仍然發揮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對資源輸出國的影響不言而喻,即使對資源進入國的影響也是如此。
2014年美國采掘業的名義增加值為4827億美元,2015年下降到3278億美元,直接導致名義GDP下降了0.9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也有2.8%下降到1.8%,2016年占比進一步下滑到1.4%。2017年出現逆轉,以現價計算,2017年一二季度采掘業當季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32.6%和26.1%,對名義GDP拉升均超過0.5個百分點。
除了對GDP的直接貢獻之外,采掘業對經濟穩定與增長的間接貢獻也不可低估。一是價格上升促進了投資。以美國為例,2007年美國能源建造支出占非住宅建造支出的比重一直在10%以下,2014年攀升到17.5%,當年世界經濟增速也創下2012年以來最好水平。2017年前9個月能源建造支出快速回升,占非住宅建造支出比重比2016年提升了0.6個百分點。二是大宗商品價格的穩定對全球清潔能源、節能及相關產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三是價格的穩定對收回前期投資成本、增強再投資能力、保障貸款安全、穩定國際金融市場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4.全球CPI低位徘徊,資產價格不斷上揚
2017年以來,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國家,以CPI衡量的通貨膨脹均處于較低水平。2017年10月份,美國、日本和歐元區三大經濟體CPI同比漲幅分別為2%、0.2%和1.4%,飽受高通脹困擾的巴西和俄羅斯兩大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都回落到3%以下。通脹壓力下行,為各國提供了寬松的貨幣政策,2017年9月7日巴西央行再度降低基準利率,這也是2016年10月份以來第8次降息。
不過,各國發放的貨幣并沒有消失,而是流到了資產領域,推動了資產價格不斷上漲。除了歐美國家股指不斷創下新高之外,房地產價格也不斷上揚。2013年二季度美國住房價格同比上漲4.3%,之后每個季度的同比漲幅均超過這一幅度,2017年三季度達到了6.4%。同樣,2014年以來,歐盟房價與美國房價同步上漲,2017年前兩季度當季漲幅分別為4.3%和4.4%。資產價格上漲產生的財富效應會擴大抵押貸款規模,促進借貸消費和投資,從而帶動經濟增長。更為重要的是,房地產的產業鏈條最長,房地產繁榮自然會拉動經濟快速增長。
5.失業率普遍降低,結構性矛盾制約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新興產業發展
在經濟復蘇加快的背景下,全球就業市場明顯改善。2017年9月,美國失業率下降到4.2%,比上年同期下降0.7個百分點;歐元區失業率也下降到8.9%,同比下降1個百分點;日本失業率2017年一直保持在3%以下;俄羅斯失業率在2017年9月份也下降到5%。
整體上看,就業市場似乎并無問題,但就業結構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民生問題依然突出。就美國而言,2017年9月份勞動參與率才上升到63.1%,金融危機最為嚴重的2009年每個月都保持在65%以上,這說明大量失業者退出勞動力市場,同時美國黑人失業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水平。更為嚴重的問題是,青年失業率仍保持較高水平。
一方面,發達國家就業市場不充分、不均衡,各國均存在大量青壯年失業;另一方面,各國又普遍缺乏熟練工人,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發展。這一矛盾正在加速能夠取代人工的新興產業與技術的發展,諸如無人機、無人商場、機器人、人工智能等。
1.不利因素
(1)傳統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會弱化。
在本輪經濟復蘇中,傳統產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能源和大宗商品、建筑與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為突出。以美國為例,2017年前三季度私人建筑投資當季同比分別增長8.7%、10.7%和6.9%,房地產投資分別增長6.8%、5.7%和5%。由于建筑和房地產行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較高(2016年為16.3%),這兩大行業投資快速增長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較大。除了直接貢獻之外,間接拉動作用也非常明顯。以粗鋼為例,截至2017年10月28日,美國粗鋼產量累計增長3.8%,遠遠超過經濟增速,而2016年同期為下降1.9%。在美聯儲實施緊縮性貨幣政策的背景下,對利率變化敏感的建筑和房地產等行業將受到更大沖擊。因此,預計2018年傳統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會弱化。
(2)高新技術貿易可能進一步受阻。
根據美國商務部普查局的統計口徑,高新技術包括生物技術、生命科學、光電、信息及通訊、電子、柔性制造、先進材料、航天、武器、核技術等十大行業。受生產全球布局的影響,2002年以來,美國高科技產品貿易始終處于逆差狀態。例如,2017年前10個月,美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901億美元,同比增長只有1.5%;進口3780億美元,同比增長6.6%;貿易逆差847億美元,同比增長28.7%。需要指出的是,同期美國全部貨物出口同比增長為5.9%,進口同比增長為6.7%。這說明,高新技術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弱于其他商品貿易。
2018年,稅改政策將可能加速美國高新技術企業的本土回流,從而進一步降低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增速,對其他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或多或少會形成一定沖擊,預計全球高科技貿易增長也將受阻。
(3)全球貨幣政策正?;椒ゼ涌欤瑖H金融環境將發生變化。
全球經濟復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發達國家央行不斷推出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從央行資產負債表來看,2017年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比金融危機前擴大了5倍,2017年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分別擴大3.7倍和4.5倍,一些國家甚至推出了負利率的政策。
隨著經濟的復蘇,各國貨幣政策正?;椒⒓涌?,美聯儲已率先加息并啟動縮減資產負債表進程。2017年10月26日,歐洲央行宣布,從2018年1月開始縮減當前每月600億歐元的資產購買規模至300億歐元,這意味著歐元區超寬松貨幣政策時代正在終結。2017年11月2日,英國央行金融危機后首次宣布加息。此外,日本央行也在研究寬松政策退出路徑的問題。盡管貨幣政策正?;侨蚪洕】蛋l展的表現,但短期內也將抑制全球投資,尤其是抑制對利率更為敏感的房地產行業以及建筑業發展,從而制約經濟增長。同時,不排除多次加息之后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動蕩的可能。
(4)價格上漲因素的效應消失,國際貿易相對減速。
國際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在2016年4月份之后開始回升,并在2017年年初達到高點,之后價格波動趨緩。從供需的角度來看,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供大于求的格局沒有發生變化;從貨幣因素來看,美聯儲加息和收縮資產負債表的行動將抑制價格上漲。因此,未來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空間有限,價格上漲因素對貿易額的影響將逐步消失。在此背景下,能源和大宗商品的貿易增速將回歸常態。受基數效應影響,其他商品和服務的貿易也會相對減速。IMF在秋季展望報告中認為,2018年全球商品和貿易增速將比2017年低0.2個百分點。
(5)資產價格存在逆轉的可能,抵押債務風險上升。
隨著資產價格的上漲,各國抵押債務規模均在不斷擴大。以美國為例,2017年三季度家庭抵押債務規模上升到14.7萬億美元,接近次貸危機爆發前后的水平,而當前美國房屋價格已經超過國際金融危機前水平。在美聯儲加快加息步伐的情況下,住宅及金融資產價格存在回落的可能,從而形成新的金融風險,歐洲國家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2.有利因素
(1)國際金融市場穩定,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
與2016年相比,2017年全球經濟的特點之一是金融市場穩步上揚。全球金融市場穩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特朗普經濟政策改善了投資者預期。二是國際金融市場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金融市場經歷了多輪動蕩,但在各國以及國際社會的共同干預之下,無論哪一次動蕩最終都能夠得以平息。國際投資者也趨向成熟,逐步認識到美聯儲加息是經濟健康、貨幣政策正常化的表現,因此美聯儲第二次加息并沒有對國際市場形成沖擊。三是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好轉,以巴西和俄羅斯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結束衰退,在美聯儲加息的背景下,也沒有出現大規模資金外流現象。展望2018年,上述有利因素仍將存在,金融市場可能面臨全球貨幣政策正?;臎_擊,但這種沖擊將是短暫的。
(2)各國經濟政策逐步發揮作用,政策的外溢性進一步增強。
近年來,各國政府都在采取各種經濟政策刺激實體經濟發展。從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美國強調重振美國工業,歐盟提出容克投資計劃,日本加快機器人產業發展,等等。改革則是新興市場經濟體的主旋律,為了應對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壓力,各國都在加大改革步伐。面對持續的衰退,巴西政府在采取各種措施加大基礎設施投資、降低貿易保護、促進經濟多元化、提高創新能力。當前印度的改革在短期內對經濟增長形成了一定沖擊,但從長期來看將有利于經濟的持續發展。這一系列政策的累積效應有望在2018年集中顯現,從而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需要指出的是,大國的政策具有很強的外溢效應,美國推出的減稅政策有可能帶動其他國家減稅,降低企業負擔,提高企業活力,促進全球經濟增長。
(3)不平衡與不充分蘊藏著機遇,新興經濟體仍然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影響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因素可以分解為資本、勞動力和全要素生產率,這些因素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是不平衡的。正是這些不平衡,構成了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具有相對競爭優勢。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潛在的投資增速必然遠遠超過發達國家,這也是我國30多年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的原因之一。在工業方面,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大多處于工業化的初期或中期,工業投資增速同樣會超過發達國家。同時,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吸收發達國家的成熟技術,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在勞動力方面,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普遍年輕,人口優勢容易轉化為人口紅利,從而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在制度方面,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更容易變革,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綜上所述,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仍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源泉。
3.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判斷
2017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實現止跌,并出現0.4個百分點的回升。展望2018年,IMF預測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3.7%,高出2017年0.1個百分點。其中,發達經濟體增長2%,增速下降0.2個百分點;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增長4.9%,增速提高0.3個百分點。另外,IMF預測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增長4%,比2017年回落0.2個百分點;全球物價基本穩定,發達經濟體CPI平均為1.7%,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為4.4%。
我們預計,2018年全球經濟增速將與2017年的3.6%基本持平,甚至可能略低于2017年,國際社會需要重視資產價格高位回落帶來的系列風險。
1. 促進經濟全球化,堅決抵制逆全球化浪潮
近年來,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勢力有所抬頭,逆全球化趨勢明顯。逆全球化會降低全球勞動生產率,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推廣也是極為不利的,貿易和投資的倒退只能加劇全球經濟停滯不前的局面。我國應通過聯合國、G20、APEC等國際組織及有關國際會議,加強國際協調,促進經濟全球化,堅決抵制逆全球化趨勢。
2.加強國際輿論引導,正確認識中國經濟“新常態”和世界經濟新態勢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社會對我國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我國應加強輿論引導,讓國際社會正確認識中國經濟“新常態”和世界經濟新態勢。一是要正確認識美聯儲加息。貨幣正常化是未來全球金融市場的常態,也是經濟向好的標志,不應成為金融動蕩和資本外逃的誘因。二是正確認識經濟增長和就業的關系。美國、德國和日本都在經濟低速增長的背景下基本實現了充分就業,低增長和低失業將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世界經濟的常態。三是正確認識我國經濟增速。未來我國經濟增速有可能回落,但同發達國家一樣,就業市場是穩定的,只要就業穩步增長,經濟就是健康的。
3.加快“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和房地產的繁榮對世界經濟復蘇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利率提升將使這兩大行業發展受到沖擊。今后,我們更需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以“一路一帶”建設為中心,加大投資合作力度,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貢獻。基礎設施落后是“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加強與東道國之間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有利于消除東道國發展瓶頸,并可以實現與這些國家路網的成功對接。另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在實施經濟多元化戰略,產業園區的建設可以促進東道國相關目標的實現。
下一篇:歐盟擬開征"塑料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