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光臨黃巖模具行業協會!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欄目列表


外貿預警

中國貿易,紅利殆盡的復雜博弈


時間:2016-02-23 15:11:00來源:未知 點擊:0


加入WTO之后,經過多年成長,中國已經演變為全球制造業大國,2014年其商品出口的全球占比已高達12.5%,位于全球首位;以增加值衡量的話,中國也位居全球前三,在2009年占比9.3%。

    但是,老一代貿易協定對中國的紅利已基本釋放完畢。一方面國內經濟越來越容易受海外供需的沖擊;另一方面,WTO的多哈回合已經陷入僵局,WTO代表的多邊貿易協定對中國的紅利已經逐步消散,中國在快速發展的區域貿易協定中推進較慢。我們認為,未來國際貿易的競爭將沿著價值鏈進行,而合作則主要以區域和雙邊形式展開;對應的,中國面臨的是內部產業升級的壓力與外部自貿合作圈地的復雜博弈。

    中國貿易面臨內外壓力

    2001年加入WTO后,中國加強了其全國動員的成本領先戰略,成為主要的受益方,不僅一度是全球貿易失衡中最主要的順差方,也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資產。如前所述,G2失衡標志著全球化3.0的外部失衡循環難以調和,在危機之后,中美之間的貿易失衡雖然有所緩解,但全球失衡情況整體改善不明顯,只不過失衡矛盾的核心從中美分散到了更多的消費國與生產、資源國。在危機前2000~2007年經常賬戶率提升的盈余方,在危機后2007~2013年經常賬戶率都有回落;對于赤字方也是類似:這是基于危機后以鄰為壑貿易保護政策下的系統自我調整,也受到實際匯率變動的影響。

    對于主要發達經濟體,其貿易趨勢都發生了一些特殊的變化,特別是美國,其制造業回流的政策導向與頁巖氣革命帶來的能源獨立使得其需求“內卷化”,這是全球貿易活力恢復乏力的主要原因。由于私人部門杠桿去化比較充分,美國經濟已經進入確定性比較高的恢復通道,但對其它經濟體的拉動卻已遠不如前。而日本在安倍經濟學的影響下,進入了以抬升通脹,刺激消費為特點的貨幣大擴張中。

    比較有意思的是歐元區的分化,其邊緣國家主權債務危機一直在治標,卻難以治本;特別是希臘的主權債務問題更成為了周期性暴發的風險點。這種杠桿率的差別以及經常賬戶(赤字/盈余)率差別導致的分化,使得歐元區核心國與邊緣國在危機后嚴重分化。為了維持歐元區的穩定,主要的邊緣國家進入了痛苦的財政整固進程中,其中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外部逆差縮?。哼@使得歐元區從過去德國苦力支撐下的逆差經濟體逐漸成為典型的順差經濟體??傊?,隨著各主要經濟體的主動和被動調整,國際收支失衡的情況在危機之后確實有一定改善,但全球化3.0種的“生產——消費”和“儲蓄——危機”循環并沒有被打破。

    全球貿易競爭沿價值鏈展開

    但僅從傳統的國際收支差額指標認識全球化背景下的貿易失衡是不夠的,未來全球貿易競爭將沿著全球價值鏈展開,隨著跨國公司、產業內、產品內貿易的蓬勃發展,以增加值法統計的國際貿易情況更值得關注。隨著全球化3.0三元分工深化,全球分工也從最終產品轉向以生產鏈為基礎的要素分工,發達國家在全球化中的爭奪焦點發生變化,政策關注更多地從傳統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從自由貿易轉向所謂公平貿易,從最終產品轉向價值鏈條,從獲取資源轉向要素整合。未來基于國際分工價值鏈重構的貿易協定重構過程中,中國作為主要的制造與加工型生產國,處于相對不利的位置。

    全球價值鏈是將商品與貿易聯系起來的全球視為單一經濟體,研究各國增加值通過國際貿易實現的一套統計體系與研究方法。如何擺脫生產國受上下游兩端擠壓的宿命,沿著價值鏈從低端向高端遷移,是未來中國國內產業升級與對外貿易競爭力提升的重中之重。

    按增加值衡量的話,根據2009年數據,中國并非出口第一大國,而落后于美國位于第二位,但中國卻是通過出口實現海外增加值最多的經濟體,這顯示中國制造在全球產業鏈中典型的中游位置。

    整體來看,中國的對外部門,特別是制造業部門已與全球產業鏈深度融合;但貿易順差主要是由低附加值行業創造的。2011年中國每1000美元出口中實現國內增加值618美元,按貿易種類劃分的話,一般貿易出口創造的增加值為776美元,明顯高于加工貿易的384美元;按行業劃分,中游行業的出口增加值率低于上游的資源行業和下游的服務行業,而以這些中游行業為代表的中國制造和加工貿易卻是中國加入WTO以來最主要的順差制造者。例如,根據2010年的數據,每部Iphone的179美元的批發價格中,中國只創造3.6%的增加值:中美Iphone的貿易順差為19億美元,但中國創造的增加值只有7350萬美元。

    增加值能更準確地衡量一個國家在各產業中的競爭地位,高附加值往往意味著更強的壟斷優勢或更高的要素價格。一般來說,服務業與上游原材料產業大都是附加值率比較高的部門。但是,如果中國僅把出口導向的產業政策重心放在有勞動力優勢的中游制造部門,很容易導致產能過剩和其它高附加值產業發展滯后處于比較優勢陷阱中。

    我們認為,中國在未來與全球經濟融合程度進一步提升的過程中,能否有效提高貿易增加值,在全球價值鏈重要環節取得優勢,維持甚至提升自身競爭優勢,主要依賴于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中國制造企業的專業化程度和技術水平提高,這使得其規模效應和附加值率提升;其次是中國服務業的開放及其專業化水平與生產率的提升;再次,中國順應甚至引領全球貿易投資協定的方向,使之符合自身利益,為我所用。



上一篇:2016年中國出口貿易形勢的喜與憂

下一篇:海外媒體看中國經濟:2016年仍是全球“發動機”

Copyright? 2014 黃巖模具行業協會.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話:0576-84223311 傳真:0576-84223323
E-mail: hm@hydma.com 未經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sitemap 模具網 外貿網站建設 技術支持
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