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2-19 15:10:00來源:未知 點擊:0
2015年中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8%,其中出口下降2.8%而進口下降14.1%。
2015年的貿易數據將中國出口貿易的形勢一舉推到了零下的“冰點”,刷新了出口低速增長的新紀錄。雖然貿易質量呈現提升的趨勢,且與世界貿易增長的大環境相比仍閃耀著光芒,但低迷的貿易現狀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緊接著的重要問題是,2016年中國出口貿易的形勢如何?
2015年中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8%,其中出口下降2.8%而進口下降14.1%,主要原因包括外需低迷、內需不足、大宗商品價格下跌、要素成本上升和傳統比較優勢的削弱。然而中國對外貿易的質量在不斷提升,增速仍然好于其他主要經濟體,外貿結構在不斷優化和升級,進口的質量和效益有所提高,且貿易對就業和財政收入的貢獻依舊。
從目前的國內外環境看,2016年的中國出口貿易形勢依然低迷,預計比2015年略有好轉但難以實質性改觀。以下從正面積極因素、負面消極因素和不確定性三個方面對2016年的出口貿易形勢進行分析。
正面動力
第一,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呈現逐步復蘇的勢頭,預計外部需求會有所回升。美國房地產市場復蘇、制造業擴張、就業指標改善,居民消費能力與預期提高,預計2016年經濟有望小幅復蘇。歐元區由于受到石油價格低迷、歐元貶值以及量化寬松政策的影響,走出經濟低迷的基礎增強。歐美的經濟的好轉會增加對外需求,有利于中國出口。
第二,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和彈性變動有利于中國的出 口 貿易。2015年以來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直處于貶值趨勢中,匯率的貶值在一定程度上將有助于出口。為了提高人民幣中間價形成的市場化程度,擴大市場匯率的實際運行空間,更好地發揮匯率對外匯供求的調節作用,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中間價,2015年8月10日之后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指數和實際有效匯率指數下降。
第三,國內改革與開放的政策紅利逐步顯現有助于出口貿易。中國正處于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發展新階段,一系列政策措施將在2016年逐步落實和發揮作用。國內的四大自貿區的制度創新和開放將會推動出口貿易,“一帶一路”的拓展有助于“中國制造”開拓新興市場,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有助于產業整合和降低成本。
第四,一系列促進出口貿易的政策措施聯合推動出口。國家推進了區域通關一體化、實施“三互大通關”政策、加快特殊監管區的整合優化改革、清理和規范進出口環節、行政審批規范化管理的新機制等政策降低貿易成本。2016年1月又出臺了《國務院關于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
第五,中澳和中韓等自貿區的貿易促進和貿易轉移效應助推出口。中國與韓國和澳大利亞的自貿區協定于2015年底生效,將于2016年實施多次降稅,將會擴大相互之間的貿易和投資、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
第六,2015年出口負增長的低基數效應。2015年中國出口貿易增速為-1.8%,較低的基數有利于2016年出口貿易的增長。
負面阻力
第一,全球貿易進入低迷發展的狀態,整體外部環境不利。世界貨物貿易在2012-2014年間基本保持在3%以下的增長率,與2005-2014年平均7%的增長率相比有顯著下降。全球貿易的低迷還表現在增速低于GDP的增速。在全球貿易低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對中國出口貿易難免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第二,發達國家貨幣政策不確定,對匯率市場形成不穩定影響,可能會引發金融的不穩定。隨著美聯儲加息,美元進入加息和升值預期,吸引國際資本流入美國。美元的升值周期容易引起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同時伴隨資本的流動,導致新興經濟體普遍受到影響和沖擊。中國資本市場和外部需求也會受到不穩定貨幣政策的影響,引起出口下降。
第三,發達和發展中經濟體在金融危機沖擊后的結構問題沒有解決,經濟難以實質性恢復。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舊有世界經濟結構和增長模式已經無法推動新的增長,發達和發展中經濟體都需要進行結構性改革。然而至今結構性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世界經濟沒有實質性恢復,這是阻礙新一輪增長和需求的關鍵因素。外需低迷的形勢不利于中國的出口,2016年的外需預計不會大幅恢復。
第四,中國對外貿易進入轉型和升級的階段,傳統比較優勢出口產業不斷萎縮,新的出口優勢短期內難以凸顯。中國經濟在過去幾十年的持續增長帶來了勞動力成本和土地要素成本的上漲,中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傳統比較優勢逐步下降。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南亞和非洲、拉美國家轉移,導致中國出口下降。同時,勞動力要素價格低廉優勢的削弱帶來中國加工貿易的萎縮。2016年中國外貿轉型和升級的趨勢會進一步深化,不利于出口增長。
不確定性
第一,大宗商品等物價走勢低迷。石油、鐵礦石、銅、鉛和糧食等大宗商品的價格近年一直處于低位,使得依賴石油等資源和原材料的新興市場國家遭受重創。一方面,具有資源和原材料稟賦的出口國家收入銳減、需求下降且伴隨金融和經濟的危機。另一方面,大宗商品的消費國家由于進口價格下降,進口貿易總值會下降。2016年的大宗商品價格是否能觸底反彈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的對外貿易。
第二,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美聯儲的加息和多國貨幣的競爭性貶值帶來貨幣政策的不確定和匯率變動的不穩定,進而帶來對外貿易的不確定。美聯儲加息預期進一步強化美元升值的預期,多國貨幣競爭性的貶值,人民幣也進入了貶值的預期和通道。匯率變動的不穩定會帶來對外貿易的不確定和風險。
第三,新興市場國家的債務風險。金融危機之后的新興市場國家整體債務水平不斷增加,將給新興市場經濟體帶來風險和不穩定,侵蝕新興市場國家財政的可持續性,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對外貿易出現大幅下降的趨勢。如果債務風險進一步惡化,將會帶來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危機,不利于中國與新興市場經濟體之間的貿易。
第四,地緣政治風險。主要包括西方發達國家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中東地區軍事行動的持續和伊斯蘭國等組織的恐怖行動、朝核局勢的變動等都是潛在的不確定風險。俄羅斯經濟由于石油價格的低迷已經陷入危機,美國和歐盟等發達經濟體對于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仍在持續發酵,未來俄羅斯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爭端和博弈是對外貿易發展的一個不確定影響因素。中東地區的政治局勢和軍事行動難以平靜,“伊斯蘭國”的恐怖組織行動短期內不會消失,中東地區集聚了大量的石油輸出國,軍事和政治局勢的不穩定威脅貿易的發展。另外,朝核局勢的緊張和南海的不平靜也會給中國的對外貿易帶來不確定性。
下一篇:中國貿易,紅利殆盡的復雜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