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7-18 16:00:00來源:未知 點擊:0
上半年,我國出口實現正增長,數據顯示外貿新動能表現突出,外貿向好趨勢沒有改變。但綜合考慮內外環境,下半年外貿形勢依然嚴峻,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外貿企業應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來提升效益,而管理層應完善促進外貿的相關政策,支持企業提質增效,夯實增長基礎。
——亞夫
今年以來,我國外貿回穩向好,第二季度進出口有所回升,出口實現正增長、進口降幅有所收窄。外貿發展的新動能表現突出,外貿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
但當下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國際市場需求不足,國內經濟仍存在較大下行壓力,對進口有一定抑制。此外,各種成本居高不下,對企業外貿發展造成很大壓力。綜合考慮國際國內環境,2016年下半年外貿形勢依然嚴峻,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下半年,國家對外貿發展的支持力度會繼續加大,這將為外貿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環境。另外,新的外貿增長點正在逐步形成,外貿結構進一步優化、外貿商品加快創新,將孕育新的商機,跨境電商將成為外貿發展新動能等,外貿傳統動能優勢仍有較大空間。
進出口繼續低迷,但降幅有所收窄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形勢依然錯綜復雜,全球貿易延續萎縮態勢,國內經濟進入發展新常態。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1.13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下降3.3%。其中,出口6.4萬億元,下降2.1%;進口4.73萬億元,下降4.7%;貿易順差1.67萬億元,擴大5.9%。
從6月份來看,我國進出口總值2.04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下降0.3%,比上半年降幅收窄3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17萬億元,增長1.3%;進口8633億元,下降2.3%;貿易順差3112億元,擴大12.8%。6月份出口低迷有所緩解,出口增長1.3%,進口的降幅也收窄到2.3%。主要是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以及企業轉型升級的共同作用,但也存在基數、匯率、大宗商品價格、周邊市場表現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今年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的主要特點:
1.第二季度進出口有所回升,出口實現正增長、進口降幅收窄
上半年,我國進出口、出口和進口額雖仍同比下降,但從季度情況看,有所回穩。其中,一季度,我國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值分別下降6.9%、5.7%和8.4%。二季度,進出口、出口值分別增長0.1%和1.2%,呈現正增長;進口值下降1.2%,降幅較一季度收窄7.2個百分點。
2.一般貿易進出口比重有所提升
上半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6.28萬億元,下降1.2%,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值的56.4%,比去年同期提升1.2個百分點,貿易方式結構有所優化。
3.對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增長
上半年,我國對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印度和埃及等國出口分別增長22.5%、16.6%、9%、7.8%和4.7%。同期,我國對歐盟出口增長1.3%、對美國出口下降4.6%、對東盟出口下降2.9%,三者合計占同期我國出口總值的46.4%。
4.民營企業出口占比繼續保持首位
上半年,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4.31萬億元,增長5.1%,占我國外貿總值的38.7%。其中,出口2.99萬億元,增長3.6%,占出口總值的46.6%,超過外商投資企業和國有企業出口比重,繼續保持出口份額居首的地位;進口增長8.7%,延續了去年四季度的增長態勢。
5.機電產品、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仍為出口主力
上半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3.66萬億元,下降2.5%,占同期我國出口總值的57.2%。其中,醫療儀器及器械出口增長4.8%,蓄電池出口增長2.7%,太陽能電池出口增長7.4%。同期,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合計出口1.34萬億元,增長0.4%,占出口總值的21%。其中,紡織品、服裝、玩具和塑料制品出口增長,部分傳統產品依然具有競爭優勢。
6.大宗商品進口量保持增長,主要進口商品價格持續低位,但跌幅較一季度收窄
上半年,我國進口鐵礦石4.94億噸,增長9.1%;原油1.87億噸,增長14.2%;煤1.08億噸,增長8.2%;銅274萬噸,增長22%。同期,進口成品油1547萬噸,下降2%;鋼材646萬噸,下降2.8%。同期,我國進口價格總體下跌8%。其中,鐵礦石進口均價同比下跌15.7%,原油下跌31.9%,成品油下跌21.4%,煤下跌20.1%,銅下跌15.7%,鋼材下跌9.2%,跌幅均較一季度不同程度收窄。
7.貿易價格條件繼續改善
上半年,衡量貿易條件的出口價格總體下跌3.2%,由此測算,今年上半年我國貿易價格條件指數為105.2,意味著我國出口一定數量的商品可以多換回5.2%的進口商品,表明我國貿易價格條件繼續改善。
下半年出口形勢仍不容樂觀
近年來,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國際市場需求不足成為出口面臨的主要困境。加之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在不斷加大,對進口形成了一定抑制。此外,企業成本居高不下,對企業外貿發展造成很大壓力,部分產業和訂單向外轉移。綜合考慮國際國內環境,2016年下半年外貿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1.國際市場需求不足是當前企業進出口面臨的主要困境
世界經濟復蘇不及預期,貿易持續低迷,主要經濟體宏觀政策繼續分化,國際金融市場震蕩,地緣政治風險繼續發酵,恐怖主義、難民問題威脅區域穩定。特別是近期英國公投“脫歐”,給市場帶來新的風險因素,將會對世界政治、經濟和金融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此前世界經濟增長模式的缺陷,相關結構性問題迄今仍然沒有得到解決,經濟增速始終徘徊在較低水平。在6月份最新預測中,世界銀行將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由1月份的2.9%下調至2.4%。其中,預計美國增長1.9%,歐元區增長1.6%,日本增長0.5%,南非增長0.6%,巴西下降4%。
受經濟不景氣影響,發達國家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缺乏增長動力,市場需求偏弱。新興經濟體受到內生增長動力不足和政策空間有限的雙重制約,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市場需求普遍萎縮。一些國家為刺激國內經濟增長,推動貨幣貶值,進一步強化了國際市場份額競爭。據世貿組織統計,2016年前2個月,全球71個主要經濟體(占全球貿易額90%左右)進口額合計同比下降8%。據中國商務部對重點進出口企業的調查,近8成的企業反映外需不足是當前面臨的最大困難。
2. 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對進口形成了一定抑制
今年以來,國民經濟運行總體處于合理區間,但必須看到,受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矛盾的制約,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雖然長期看我國經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但當前我國工業產能過剩矛盾仍然突出,抑制了對進口的需求。主要表現為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拉低了進口值增速。下半年,靠匯率、基數等因素還可以多算出來一些增量,但從大宗商品價格、貿易成本等因素來看,也不排除某種程度的減量出現。
3.企業成本居高不下,部分產業和訂單向外轉移
近幾年,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續上漲,特別是沿海地區工人的人工成本是周邊國家的4—6倍。傳統出口競爭優勢不斷弱化,部分出口訂單和產業向新興經濟體轉移。2007年,我國加工貿易在出口中所占比重還有50.7%,到2015年已降至35.1%。2010年,中國在美、歐勞動力密集型產品進口市場中的份額分別達到50.6%和47.9%,2015年分別降至47.1%和43.6%,而中國周邊的一些新興經濟體在美歐市場份額持續上升。一般貿易占比的提升,除了我國對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的因素外,也與近年來我國勞動力、土地、資源成本大幅上升、人民幣匯率升值,導致一些外資加工貿易企業紛紛轉移到周邊國家和地區有關。
4.外貿競爭優勢轉換尚未完全到位
近年來,隨著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續上漲,中國傳統出口競爭優勢有所弱化,而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導致部分出口訂單和產業向周邊等新興經濟體轉移。2007年,加工貿易在出口中所占比重還在50.7%的較高水平,到2016年一季度已降至32.9%。近幾年,中國新興產業、新型商業模式出口較快發展,大型成套設備等資本品出口好于總體,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競爭力仍存在差距,短期內難以彌補傳統優勢產品出口低迷的影響。
5.出口先導指數連續兩個月回落
2016年1月、2月、3月,中國出口先導指數分別為31.7、31.3和31.6,呈現低位波動。到二季度,4月、5月、6月分別為33.8、33.1和32.7,先是環比上升,再又連續兩個月回落,表明三季度我國出口有可能再度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未來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影響我國外貿發展的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
外貿傳統新動能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1.一系列政策將促進外貿回穩向好
從政策面看,去年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多項穩定外貿發展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計在各方面為外貿創造有利條件,企業負擔逐漸減輕。近期一系列促進外貿回穩向好的政策相繼出臺,效果將會逐步顯現。國家對外貿發展的支持力度將不斷加大,將為外貿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環境,有效提振進出口企業信心,增強企業接單能力。總體上看,我國外貿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實現外貿回穩向好是有信心的。
2.傳統動能優勢仍有一定空間
從總體上判斷,雖然土地、人力等成本上升,但傳統優勢并沒有完全消失,而在發生積極轉變。比如,勞動力成本正由絕對優勢向比較優勢、由人工成本優勢向人才成本優勢轉變。2016年雖然外貿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但促進外貿發展的積極因素也在不斷釋放,外貿企業正在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積極培育新優勢等方式應對外貿下滑壓力。2016年下半年,在各方面共同努力的情況下,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有望繼續沿著回穩的趨勢發展。
3.出口結構將進一步優化
我國出口主導產業正從輕工、紡織等傳統優勢產業向裝備制造業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換,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加快形成。2015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同比增長0.1%,占比提高1.8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3.66萬億元,占同期出口總值達57.2%,其中醫療儀器及器械、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紡織品、服裝、玩具和塑料制品出口不同程度增長,部分傳統產品依然具有競爭優勢。
4.新的外貿增長點正在逐步形成
近年來,我國外貿結構正在加快調整,結構升級中,新產業、新產品、新市場有序開拓,一批外貿新增長點逐漸形成。據統計,2015年跨境電子商務增速高達30%以上,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增速超過70%。
5.外貿商品加快創新,將孕育新的商機
在貨物貿易領域,創新投入增加和技術創新加快推動了我國產業和外貿商品結構的不斷升級。2008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初步統計達4570億元,是1991年的32倍,年均增長22.6%;按全國人口計算的人均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為344元,是1991年的28倍;2014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到1.34萬億元,比2013年增加1553.4億元,占GDP比重達到2.1%,比2013年提高0.2個百分點。2015年達14220億元,比上年增長8.2%。與此同時,企業已經牢固確立了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企業研發支出占全社會研發支出比重不斷提高。
6. 跨境電商將成為外貿發展新動能
跨境電商在總體進出口中的份額持續提升,2015年跨境電商增速約30%,2014年的增速為33%,未來跨境電商的發展勢頭必然會成為進出口貿易增長的新模式??缇畴娚套鳛橐环N新型交易方式,已成為助推外貿增長的重要力量。近期國務院批準在天津等12個城市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海關正在研究制定綜試區可復制推廣的制度措施,確保擴大試點工作順利實施。跨境電子商務是“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是互聯網演進及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其便捷的屬性帶來了未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7.服務貿易比重將會不斷提升
服務貿易占我國外貿的比重從2010年的10.3%增至2015年的15.4%。2015年,我國實現服務進出口總額7130億美元,同比增長14.6%。中國服務貿易增速快但規模和貨物貿易相比仍然較小,這與經濟規模大國的現實不匹配,未來服務貿易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將成為貿易增長的新領域。
政策上應該進一步支持和促進服務貿易的開放與發展,將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鏈的國際競爭力以及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隨著我國逐步成為資本品和大型設備的主要出口方,未來國內企業和個人將越來越多地奔赴海外,從事研發、設計、咨詢、管理、維修、營銷等多元化服務,“產品+服務”的出口將成為企業首選,也將為90后、00后擇業、就業、發展事業提供更多機會。
8.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成為增長的新方向
截至2015年底,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貿易額約占進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投資建設了50多個境外經貿合作區,承包工程項目3000多個。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沿線國家必然將成為外貿增長的新方向。
打造外貿增長新優勢,向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轉變
1. 創新和完善相關監管政策,培育外貿新的增長點
外貿回穩最重要的是要靠轉型升級,要靠打造外貿新優勢,要靠夯實外貿發展的產業基礎,要靠在供給側上提高水平與在需求側上填補空白來實現。政府和企業要積極支持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發展,創新和完善相關監管政策,培育外貿新的增長點。
要鼓勵企業培育自主品牌和營銷網絡,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走優質優價之路。還要繼續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引導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向產業鏈兩端延伸。要擴大現代服務業對外開放,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服務出口產業。要加大政策落實力度,加強督促檢查,為外貿企業克服困難松綁減負。
2.努力使外貿結構調整與新型工業化相適應
要密切跟蹤新一輪工業革命潮流,加強外經貿政策與產業政策的配合,打造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和創新型企業發展的環境,鼓勵新興產業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更自由準入。配合國家節能降耗減排目標,重點發展低能耗物耗和低排放工業制成品出口,限制“兩高一資”(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不斷減少單位出口商品中資源能源含量。適應人口形勢變化,努力發展大量吸納大中專畢業生就業的中高技能密集型出口產業。
3. 繼續鼓勵企業“走出去”,帶動外貿易加快增長
要適應全球價值鏈整合的發展要求,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問題,促進企業“走出去”,在世界范圍內配置資產,帶動相關設備、產品與服務輸出。一是以“一帶一路”為抓手,大力推進周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合作項目,充分發揮中國鐵路、城市軌道等建設優勢,支持大型企業承攬國際重點項目,并推動中小企業進行相關配套產品供應,拉動出口增長;二是支持企業拓展在歐美發達國家投資,尤其重視獲取智能制造、現代金融等高端制造業與服務業合作機會,實現以資本換技術策略。
上一篇:全球企業貿易風險劇增